“没听说过啊……”

    “我打听过了,多半是真的。体验也就算了,关键是那个额外的笔试,考的就是文物修复相关的内容。”

    “咦?没学过怎么考啊?”

    “所以说啊,他们招的就是以前学过的,有底子的。像我们这种没有初始技能的菜鸟,连进新手村的资格也没有!”

    两人对视一眼,一起遗憾地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老实说,苏进一点也不意外。

    早在报到的时候,看见那些老师和学生,他就已经有了这样的预感。

    那些人的气质、动作、仪态,全部都是经过训练的。那些学生中的绝大部分,在入校之前就已经入行了。

    真正的新手,可能只有像公鸭嗓范鲁那样的学生,照这样的说法也是托了关系才能进来的。

    苏进之前就专门去了解了一下京师大学兴办这个专业的历史,然后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。

    在国家正式重视这门行业之前,文物修复一直是以家族和作坊的形式进行传承的。

    之后国家要发展,人手却又不够,该怎么办呢?

    京师大学办文修专业可以,老师从哪里来?

    这样一想就很容易理解了。就是直接从这些家族或者作坊请的人,甚至来说,是直接把他们搬到学校里来的!

    技艺比较成熟的老师傅当老师,还没出师的学徒当学生,先把专业的架子搭起来。

    但只有自己的学生肯定不是长久之计,肯定还是要对外扩招的。

    所以,就算没有其他事情,文修专业也迟早会开这样的公开课。

    只是有一点很奇怪,京师大学的文修专业已经成立了五年了,为什么今年才开课?

    第三十一章 分组

    苏进正在奇怪,突然隔壁传来一叠纸,示意他继续往后传。

    苏进接过来一看,是一份调查问卷,满满一张a4纸的选择题。

    前面又传来了通知声,让他们赶紧填完表格,在上课前交上去。

    这是实名问卷,一共十来道题,第一道就是“你对文物修复行业的兴趣如何?”

    下面几个选项分别是“非常浓厚”“浓厚”“有点兴趣”“兴趣一般”。

    前面五道题基本上都是这样,苏进格外留意的是第五道。

    “如果有机会,你愿意以进入这一行业为目标,进一步学习文物修复吗?”

    苏进的手一顿。他不久前的想法在这道题上得到了完美的映证。

    果然,这次公开课的真实目的就是这个。文修专业决定从前来上课的学生里选一部分,进行隐形的扩招!

    如果不是以前的苏进考上的是古代史专业,换现在的苏进自己来选的话,他肯定还是要选文修专业。

    毕竟,学无止境,两个世界又有很大的不同。能进入一个专业的环境,重新学习,那还是很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下面有三个选项——

    “愿意”“考虑考虑”“不愿意”。

    苏进拿起笔,在第一个选项上面打了勾。

    一共十五道题,前五道统计的是学生们对文修专业的兴趣程度,后面五道询问的是学生们以前对这个专业的了解程度,最后五道有点奇怪,它问的是一些与文物和修复毫无关系的问题,只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选择。

    苏进在文修方面何等全能,他的眼睛一亮,恨不得马上去找文修专业的问一下,这份问卷究竟是谁设计的!

    他一眼就看出这五道题的目的了!

    它们其实是性格测试,每一道其实都关乎文修专业真正的需要——热情与耐性。

    很多人都是三分钟热度,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可能非常热情,但是没过多久,热度过了,就懒得再继续了。

    还有一些人,可能是真的喜欢,但更适合做一些外向性的、挥洒自己热情的事情,很难坐得下来。

    而文物修复,是一项长时间的,大部分时候可以称得上枯燥的工作。

    它一方面需要从业者对文物以及修复真正的热情,另一方面,需要他们耐得住性子,坐得下来。不然,一个急躁或者不耐烦,手下就有可能出错,很有可能就把该修好的东西破坏得更厉害了。

    十五道选择题当然耗费不了多少时间,没一会儿苏进就填完了。卷头需要写上自己的学号、专业和姓名,苏进非常认真地填写了上去。

    片刻后,前面要求回收问卷,苏进把a4纸递还回去,还顺便看了下其他三个室友的答案。

    三人的答案都没有出乎他的意料。

    在对文修专业的兴趣上,方劲松填写的是“非常浓厚”,郭天和程文旭都是“有点兴趣”。

    而在第五题的专业选择上,只有方劲松填的是“愿意”。其他两人的笔触明显有点犹豫,但最后还是选了“不愿意”。

    苏进笑了笑,又关注了一下方劲松的最后五道题。

    然后,他轻轻叹了口气,有点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