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助理是专门为他打理文物收藏方面工作的,当然也很好这个,现在他听见那边嘈杂的声音和此起彼伏的惊叹声,早就已经心痒痒的了。但是老板不动,他当然也不敢动。

    过了好一会儿,他终于忍不住问道:“老板,你不过去看看吗?”

    周景洋这才瞥他一眼,很随意地摆了摆手说:“你要看就过去看吧,我在这坐一会儿。”

    助理知道老板说话向来算数,立刻如获至宝地站了起来,匆匆忙忙地往那边去了。

    周景洋一个人又坐了一会儿,终于站起来,却没有去文物那边,而是走到桌边,拿了些食物,自顾自地吃了起来。

    苏进此时已经把周景洋的存在完全忘在了脑后。

    就像所有人一样,他一走到那些箱子旁边,看见里面装着的文物,眼睛立刻发直,整个人完全被吸引了过去。

    这时箱子旁边人已经很多,但是看见苏进过来,好几个人——尤其是年纪比较大一点的那种,自动往旁边让了让。

    苏进没有留意,他面前放着的是一口木箱,箱子里装的全部都是金银器制的文物。

    箱子里文物非常多,摆得整整齐齐,甚至有点拥挤。

    在场的全部都是专业人士,因此箱子里的文物也没像博物馆展馆那样与人隔绝,而是可以随意取出来观赏。

    苏进伸手拿出了一个银盘,放在手上细看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银质鎏金平盘,直口,平折沿,折腹,外底微内凹。它的口沿与内外腹部各饰有三组变体龙凤图案,内底錾盘龙三条。这些图案规则而精美,錾刻精致娴熟,线条极富旋律感,对苏进来说甚至是熟悉的。

    这盘子名叫秦鎏金龙凤纹银盘,出自秦朝,是当时的盛食器。

    在苏进上个世界里,它于1979年出自齐王陵的陪葬坑里,是正式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,后来被收藏在山东淄博市博物馆。

    按道理来说,这件文物在这个世界应该还没有出土,它却出现在了这里……很有可能是盗墓贼将它盗出,最后流落到了正古十族的手里。

    苏进又抚摸着它欣赏了一会儿,将它放了回去。

    看来他的想法是对的,他刚刚把银盘放回去,另一个人也把手中文物放还了回来。

    那是出自西汉的一件银器,也是盛食器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有盖银盏,弧形盖,子母口,喇叭型铜圈足。

    它的造型非常特别,主体是银质的,盖顶的三个装饰用牛钮以及底部的盏足都是青铜制品。因此它盏身银亮,一头一脚都泛着铜绿色,非常新颖少见。

    苏进知道,它同样出自齐王陵,在他上个世界同样保存在淄博博物馆。

    现在在这个世界,它与上件银盘也应该是同样的出处吧……

    西汉衔玉龙金带钩、西汉龙凤纹银铺首衔环、东汉八角圆环嵌松石金饰、东汉累丝镶嵌金辟邪……

    眼前的一件件金银器文物全部都经过正规的修复打理,恢复了金银特有的灿烂光泽,又不乏时光积存的古韵,富丽堂皇,令人眼花缭乱。

    周围的啧啧称奇声不断传进苏进的耳朵里,可以听出,就算是正古十族的人也不是全部都欣赏过这些文物。

    大部分时候,它们都被收藏在正古十族的仓库里,密而不宣。

    十族的人知道族内仓库里存有重宝,也知道不断有宝物添加进去,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一鉴它们的全貌,只有在需要使用时才能提交申请,暂时借用。

    至于那些收藏家和鉴定师,早就已经全部看呆了。

    他们知道正古十族收藏的宝贝多,但万万没想到会多到这种地步。

    他们觉得,这次清月宴真是来对了,正古十族这样的安排,才算修复师的一场盛宴!

    苏进往旁边走了两步,看向旁边另一只箱子。

    这只箱子里装着的是文物里比较稀有的种类,竹木牙角。

    竹刻、木雕、象牙以及犀角雕刻工艺,往往被合称为竹木牙角雕,有时候也会把果核雕刻等也包括进来。

    这种工艺历史非常悠久,有的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之前。但它正式留存下来的资料与内容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。

    明代中晚期以后整个工艺美术领域的繁荣与发展,带动竹木牙角雕刻也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实物制品与文献资料,留存下来的大量名家作品与私坊工艺,成为了文物收藏一条独特的风景线。

    大部分情况下,竹木牙角作品,尤其是前两种,在文物市场上的价格都不算太贵,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常见的。

    几百块上千块,已经能够收到比较不错的作品了。

    但现在,苏进的目光刚刚转移过去就已经凝注了起来。

    他的手更是直接伸出去,捧起了其中一件。

    是的,真正是捧。

    那小心翼翼的手势,好像捧起的是一件无比珍奇的宝物一样。

    事实上也正是宝物。

    这是一件竹雕仁女图笔筒,圆筒,色泽深红。外壁镂雕一仕女,头戴风帽,傍石而立。身周洞石壁立,通透异常,古松穿岩而出,蟠曲矫健。石壁上有阴刻行书,写明了作者的名字以及成品的年份。

    但就算不看名字和年份,苏进也能一眼看出它的来历。

    竹刻史上有三位里程牌式的人物,通称“嘉定三朱”,是祖孙三人。祖父朱鹤的出现,代表着文人竹刻的正式登场。

    朱鹤的设计理念是“以画法刻竹”,使得竹刻的艺术水平和书画韵味大大提升。

    这个笔筒的作者是朱三松,是朱鹤的孙子,也是嘉定三朱中成就最高的一位,有青出于兰而胜之蓝的美誉。

    这件笔筒集镂雕、浮雕、阴刻等技法于一体,乃是精品中的精品。

    这件笔筒苏进在上个世界也曾经见过。